]如果要列一张“万众期待但就没有的游戏续作”名单,《传送门3》肯定榜上有名。问题是,为什么G胖要那么顽固地不出续作呢?作者觉得有以下6个原因。
迷信不是什么新奇的东西,尽管人们用着IPhone和MAC,但他们仍会在APP Store上下载各种宗教功能的APP(如《圣经》全集或是记录各种奇迹故事的APP)。在游戏开发领域也有不少超自然的都市传说(如《线;女神转生》中的惨案情节真的变成了现实),这使得游戏开发者们有某种迷信也能理解的。
但Valve的迷信可能真的有些过于严重了,这让人不禁怀疑它们的总裁Gabe Newell(俗称“G胖”)是个真正的迷信之徒或者是整个公司上下都单纯地不喜欢“3”这一个数字。你不难发现,它们从来就没发布过任何和“3”这一个数字有关的东西:《半条命2》、《军团要塞2》、《求生之路2》以及《传送门2》,它们就这么停手了,再也没考虑过开发一部“3”。
所以从经验上看,《传送门》也不太可能打破G胖的习惯而得到一个第三部。再加上《半条命2》发售后V社还为它开发了后续的小章节,它们一共开发了几个小章节呢?2个。G胖在最近的Reddit AMA上和粉丝们开玩笑说:“不能说数字3。”由于G胖对3的避讳,《传送门》不太可能出3,但他们仍旧可能像《半条命2》那样给《传送门2》开发几个(或许就是2个)额外的章节。这没什么不好,粉丝们会买任何《传送门》系列的新作,即便它不叫《传送门3》。
游戏工作室也像好莱坞的制片人们一样,有些喜欢持续开发一个系列(比如拍了八代的《速度与激情》和各种代数快要排上20的年货游戏)来建立坚实的粉丝基础和圈钱。但也有一些人喜欢尽可能地创造更新更原创的东西,他们不喜欢日复一日地做同一个IP,一方面这让新玩家较难入坑,另一方面这不利于公司的多样化发展。V社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这样的公司,他们在做《传送门1》时最初的结局是一个全灭的封闭式结局,尽管后来为了留下续作空间发布更新改成了主角昏迷而非死亡,但我们大家可以从中看出V社是不畏惧制作一个一作完结的IP的。
“我们起初是一个单机游戏公司,我们做出了《半条命1、2》这样成功的产品,但随后我们当中有人说:‘让我们开发一个多人游戏吧。’尽管此前并没有一点成功的商业多人游戏开发经验,我们仍旧是去做了。”当《》问到为什么V社没有开发许多续作时,G胖这样回答道。考虑到他们之后做出了《军团要塞2》,V社或许真的是一个敢于也有能力求新求变的公司。
尽管V社没有一部又一部地开发系列续作,但他们的游戏仍然获得了一定的粉丝基础。他们会为新游戏开发续作,但绝不会回头为老游戏开发续作,所以《传送门》系列等不到它的第三代了。但这或许没什么不好,比起鞭尸,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新作的开发上更能发挥出V社的全部实力。
正如前文所述,V社是一个力求进步和创新的公司,他们有很大的可能性正在专注于制作新科技而非把精力放在给《传送门》开发一个续作。他们对游戏业的大野心并非什么新鲜事,在本世纪初就和Cisco Systems for PowerPlay合作,致力于解决PC线上联机的延迟问题。成果很明显,steam的服务器稳定性(在国外,但国内卡单、掉线的现象也在一直好转)得到了用户的肯定。十几年后,当V社已经受够微软傻X的操作系统win8时(G胖称之为“每一个PC用户的灾难”),他们决定像苹果一样开发自己的硬件和封闭的软件操作系统,然后我们得到了steam machine和steam OS。
当他们开发出steam machine之后,V社宣布和HTC合作开发名为“Vive”的VR硬件。为了和Facebook那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Oculus Rift竞争,V社和HTC开始免费向开发者们提供Vive硬件。拥有新硬件当然很重要,但如果只有少数的软件和游戏支持,它一样会失败(参见任天堂的VB)。V社免费发放Vive的行动已经有了回报,已经有上百款游戏支持Vive而这仅只是个开始。V社不是只想做个游戏开发商,它们有改变整个游戏业界的野心,《传送门3》这种小事或许不值得他们停下脚步。
正如过去十几年steam上不是只有V社自家游戏一样,V社为Vive带来了大量第三方游戏。但人们更想看到的还是对自家硬件吃得最透的厂商自己开发的第一方游戏,特别是在现在Vive上的一百多款游戏中大多数都像DEMO一样简陋的情况下。不过V社现在宣称它们已确定进入产出高质量VR游戏的第二阶段,而这些游戏中有3款是V社自己开发的。如果人们想知道这些游戏大概长什么样,可以从steam上的《VR实验室(The Lab)》游戏来一探究竟。
V社在它们像是技术DEMO合集的《VR实验室》中提供了循环传送门,而不是开发一款《传送门3》。《VR实验室》包含8个小游戏,虽然V社已经宣称不会再往里添加任何新内容,但这仍然是一款值得拥有Vive的人们尝试的游戏。因此,比起开发一款新的《传送门》系列续作来,V社或许更希望用它们的VR新科技来给玩家们创造全新的、灵感来源于《传送门》的体验。
今时今日,电子游戏IP的价值早已不局限于游戏本身,工作室能够最终靠授权它们的IP给周边、动画、漫画以及改编电影来赚钱。育碧最近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工作室来制作它旗下的知名游戏IP的改编电影,如《刺客信条》、《细胞分裂》和《全境封锁》等。V社也觉得改编电影是个好主意,所以它们也在做改编电影方面的努力。
在2013年的DICE峰会上,J.J.Abrams和G胖宣布他们俩的公司Bad Robot和Valve正在合作开发新游戏和新电影。“我们有一个制作游戏的想法,所以我们很乐意与Valve合作,”Abrams说到,随后G胖补充到“我们对这次合作感到兴奋,我们也有意向制作《传送门》和《半条命》的电影。”
3年过去了,在宣传新电影《10 Cloverfield Lane》时,Abrams向IGN略微提及了有关《传送门》和《半条命》新电影的动向:“虽然并非现在上映,但它们确实是在制作中。我们找到了编剧,我们也在制作剧本,但目前还没什么值得一提的大资讯。”G胖在一年后的Reddit AMA上也告诉了粉丝们一个不咸不淡的消息:电影正在制作中。这看起来V社或者至少是G胖正在专注于《传送门》电影而非游戏。不管怎样,在改编电影越来越火的今天,V社抢先一步总好过落后。
就像前面提到的,V社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游戏制作公司,它们喜欢追逐技术进步。它们已经做出了steam machine和steam OS并且和HTC开发出了Vive,他们正在为Vive开发游戏。它们甚至和Lionsgate,、Google乃至HBO合作来为VR设备开发新内容。
很多人都认为VR(虚拟现实)是游戏的未来,但我们不应该忽视AR(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比如微软那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HoloLens。将你自己沉浸进游戏世界里是一回事,而把你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变成游戏世界是另一回事这或许正是V社在等着的东西。Niantic通过披了层可有可无的AR皮的Pokemon Go赚得盆满钵满,这让每一个游戏厂商眼红,V社估计也不例外。
根据瞻博网络的调查,到2021年时AR产业将扩大至5.7亿美元,而由于Pokemon Go的成功,它现在规模已达3亿美元。而依据使用HoloLens玩《传送门》的演示视频,这种体验十分吸引人,这或许正式V社正在考虑的:等AR技术成熟后开发一个能开在你家墙壁上的传送门。
任何一个玩过《传送门1》和《传送门2》的人都在等待着《传送门3》的降临。但正如本文所说的,这一天或许永远都不会到来,而且V社对他们为啥不做《传送门3》的原因一直是“无可奉告”的态度。或许是因为他们想等科技发展到能让他们创造出全新全异的游戏体验;也有一定的可能是很扯淡的他们就是避讳“3”这一个数字;无论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一旦V社制作了《传送门3》,他们就打开了潘多拉之盒。他们将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关于《半条命3》、《求生之路3》、《军团要塞3》的追讨,这对于V社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折磨。需要为这么多经典的游戏系列开发续作的压力会压垮V社,这或许是V社不愿意开发任何游戏的第三部的真正原因。
期待越高摔得越狠,如果3没做好的话会损害公司名誉,这又反过来让V社不愿意